2021-04-23为第31个全国“儿童预防接种日”。主题是:“规范接种疫苗,共建健康中国”。疫苗接种是保护宝宝远离传染病的最好方式。许多家长进行咨询:“听说孩子升学时,学校要收取预防接种完成证明,在哪里开预防接种完成证明?”“疫苗打完了,怎样开预防接种完成证明?”……昨天,记者为此采访了山东省烟台市疾控中心的有关专家。
“预防接种完成证明”是孩子健康身份证
目前,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卡介苗、乙肝疫苗、脊髓灰质炎疫苗、百白破三联疫苗、A群流脑疫苗、A+C群流脑疫苗、麻风疫苗、乙脑疫苗、甲肝疫苗、麻腮风疫苗和白破疫苗。接种这些一类疫苗,都是免费的。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,托幼机构、学校人群密集,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,预防接种是建立易感人群免疫屏障的有效手段,接种证查验对于预防托幼机构、学校等集体单位的传染病流行发挥着关键作用。《儿童预防接种证》和“预防接种完成证明”是儿童接种疫苗的凭证,是儿童的健康身份证,入学、入伍、出国都需要,家长一定要妥善保管好。
预防接种证查验的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。按照疫苗免疫程序,3周岁儿童应该完成乙肝、脊灰、百白破等18针次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;4周岁儿童应该完成19针次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;6周岁儿童应该完成23针次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。门诊查验接种证时,将对完成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的6周岁儿童开具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完成证明》,给3岁、4岁孩子出具“3岁或4岁已完成接种”证明。若儿童有漏种的疫苗,门诊将发放预约接种通知单,通知家长及时带孩子补种疫苗。“预防接种完成证明”是我市孩子上幼儿园、上学重要的报名程序。
哪些儿童需要办理预防接种完成证明呢?预防接种完成证明查验范围包括托幼机构3周岁儿童以及学校新入学的学生,新入学的小学生、中学生、高中生都要查验。以往家长多在临近开学带领儿童到门诊查验接种证,经常出现排队接种、扎堆开证明的现象。不少儿童还因为漏种疫苗太多,接种间隔不够无法接种,影响了“接种完成证明”的开具。预防接种门诊常年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,对完成免疫的儿童及时出具“预防接种完成证明”,因此建议家长按照门诊预约时间及时带孩子接种,尤其是幼儿园大班、小学五年级、初中四年级即将升学的孩子家长,尽早到门诊查验接种证,避开开学前查验高峰。
建议宝宝在健康状态下接种疫苗
常有家长咨询,宝宝生病了,可是已经到了疫苗接种时间,是打还是不打呢?会不会出现什么副作用?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。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,建议宝宝在健康状态下接种疫苗。由于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病毒或细菌,接种后相当于微小“疾病”过程,不同的疫苗有相应的接种禁忌症,在宝宝身体不舒服状态下,接种疫苗后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,接种后长远效果也不够理想。若宝宝生病,建议可在病愈一周左右再接种。
以下情况接种疫苗可能发生严重异常反应,所以绝对不可以接种,称为“绝对禁忌症”: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:需要连续接种的疫苗(如百白破疫苗),如果前1次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(如超敏反应、虚脱或休克、脑炎/脑病或出现惊厥),则不应继续接种。免疫功能不全:一般认为,儿童免疫功能不全,不仅预防接种后效果较健康儿童差,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。比较严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(例如无/低丙种球蛋白血症)、白血病、淋巴瘤、恶性肿瘤等等。如果儿童容易反复发生感染、鹅口疮等,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、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,应怀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,接种疫苗时需特别小心,不能接种活疫苗。家长如果想知道孩子免疫状态,可以到医院检测。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、没有母乳喂养儿童免疫力弱,也不能接种活疫苗。神经系统疾患:有神经系统疾患的人接种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,因此已明确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儿童,例如患有癫痫、脑病、癔症、脑炎后遗症、抽搐或惊厥等疾病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,谨慎接种疫苗。
疫苗接种完毕应留院观察30分钟
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,宝宝疫苗接种完毕,医生都会让留院观察30分钟,若有反应出现,医生会及时处理,若无反应出现,再离开。但这不是意味着高枕无忧了,家长还需细心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,其中具体的护理分一般护理与对症护理。宝宝接种疫苗后,还要注意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,当天最好不要洗澡;注意保护宝宝接种部位,保持清洁,以防污染物进入而引起感染;多给宝宝喝开水(服用脊灰活疫苗、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)。
另外,宝宝接种疫苗后,可能会出现低热、接种部位红肿等一般反应,若体温低于38.5℃,可以给宝宝做物理降温,一般经物理降温后,宝宝的体温会恢复正常。若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红肿,一般不需特殊处理, 2~3天可自行恢复。若出现病情持续加重或反复不愈,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。
接种部位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等炎性反应,若症状较轻,且红肿部位的直径较小,早期24小时内应该用干净的冷毛巾来敷,控制炎症的发展,24小时后改用干净的热毛巾促进炎症的消散,早中晚各一次,每次10分钟左右,直至炎性反应完全消失。(YMG记者 于明君 通讯员 刘正毅 冯雪英)